黑龙江东方学院(East University of Heilongjiang),坐落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民办本科普通高等学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应用型科技大学综合改革试点院校。
学校建于1992年,始称东方大学。1995年更名为黑龙江东方学院。 2009年,学院被黑龙江省政府确定为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高校。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为“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2020年被黑龙江省教育厅认定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高校。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9.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2万平方米,净资产已达17.7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846.41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31.7万册、电子图书235万余册;设有10个学院和2个教学研究部,开设44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专任教师521人,全日制在校生13704人,其中本科生13634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70人,外国留学生3人
历史沿革
1992年12月24日,经省政府批准,筹备建立东方(实验)大学。
1993年,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招生,举办专科专业。首批学生共444人,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95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42人,现代会计专业95人,国际商务专业104人,涉外文秘专业64人,装潢设计专业44人。
1995年4月10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列入全国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序列。
2000年4月,经省教育厅批准,与黑龙江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设立黑龙江大学东方学院本科分部,开始招收本科生,探索与实验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学模式。
2003年4月16日,教育部致函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同意民办黑龙江东方学院升格为普通本科学校的通知》,同意民办黑龙江东方学院升格为普通本科学校,校名为黑龙江东方学院,同时撤销原民办黑龙江东方学院建制。
2007年2月,经黑龙江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东方学院成为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
2010年,被黑龙江省政府确定为“特色应用型本科试点建设院校”。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1年10月,被国家学位委员会审定为具有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民办院校。
2012年6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13年1月,被国家教育部选定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综合改革试点院校”
2013年当选为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联盟副主席单位。
2014年成为全国首批35所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院校之一。
2014年12月,黑龙江东方学院实行校区整体搬迁,由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31号至平房区哈南工业新城哈南十九路一号。
2015年9月顺利完成省教育厅“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工作。
2018年4月接受了教育部普通本科高校教学审核评估。
2020年被认定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高校。
2023年6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公示名单,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规定,经审核,拟核准黑龙江东方学院举办者由“孟新、尚鹤翔、刘式勤、周长源”变更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校。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设有10个学院和2个教学研究部,开设44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涉及理、工、文、经、管、法、艺7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21人。学校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模范教师3名,省级优秀教师8名,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20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拥有两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有一个黑龙江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校级特色专业、1门省级精品课、省级在线精品课及培育课程各1门、1门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53门校级核心课程
教学成果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获得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
学生成绩
在“2012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中获三等奖1项。 2015年10月,学校学生在第十四届黑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 2015年7月,学校学生在“大金空调杯”第九届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三等奖1项。
学术研究
研究平台
据2022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设有研究中心(所)5个;协同创新中心3个。有校内外科研基地25个,其中:生物与医药专业科研基地5个,国际商务专业科研基地3个,电子信息专业科研基地5个,翻译专业科研基地3个。有9个科研团队
研究成果
2012年9月,学校获哈尔滨市2011年度自然科学成果奖三等奖5项,优秀奖21项。 2014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资助1项,教育部资助经费4万元。 2014年9月,4项课题获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批准立项。 2014年9月,1项课题获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立项。
据中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官网公布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学校从2008年至2014年,获得科技经费共499万元,课题数208项,出版专著1部,学术论文241篇,成果获奖13项。
学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团队研发的《短道速滑比赛裁判判罚处理系统》,已达到国际滑联SwissTiming成绩处理系统水平。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用于2016年1月的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及之后在国内进行的所有短道速滑赛事。同时该项目是国家体育总局为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而开展的专项科技服务项目。
学校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研究团队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的配方和质量管理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为三元食品、飞鹤乳业开展了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及质量安全管理专题培训、风险控制技术咨询、培训体系构建。
学校农业经济与贸易研究团队提出的“进一步挖掘我省产业园区建设潜力的对策研究”政策建议,获省委书记张庆伟肯定性批示,并由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等部门落实实施。
学校俄罗斯文化翻译研究团队承担了2014年首届中俄博览会黑龙江省政府与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政府代表团翻译工作,并在2015-2016连续两年承担“商务部援外人力资源与开发合作项目”的翻译工作。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33万余册,电子图书245万余册,拥有7个数据库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