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Harbin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哈师大(HRBNU)”,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管部门是黑龙江省教育厅,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示范项目”。
哈尔滨师范大学创建于1951年,前身是1929年创办的东省特别区美术专门学校,1947年更名为松江省立行知师范学校,后经历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1951—1956年)、哈尔滨师范学院(1956—1980年)等发展时期,1980年定名为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年,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2019年,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年12月,学校入选黑龙江省“双一流”建设项目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2024年5月,学校首次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地方合作项目地方创新子项目。
截至2024年3月,哈尔滨师范大学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54.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62亿元,建有以校史馆、文博馆为核心的四馆一体的展览中心,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1200余万册。学校有专任教师1700余人,25个学院,80个本科招生专业,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1929年,哈尔滨设立“东省特别区美术专门学校”,1931年扩建为“东省特别区区立师范专修科”。1949年,“松江省立行知师范”与“哈尔滨市立师范学校”合并,更名为“哈尔滨市行知师范学校”。1951年,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先后创办了“松江师范专科学校”和“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后将两校合并,校名为“松江师范专科学校”。1953年,更名为“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
1956年5月8日,“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黑龙江师范学院”。1956年7月20日,更名为“哈尔滨师范学院
持续发展
1980年1月1日,哈尔滨师范学院升格为“哈尔滨师范大学”。
2000年,呼兰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农垦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哈尔滨师范大学。2002年,黑龙江省物资学校(黑龙江省物资职工大学)并入,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年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2019年,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1年,学校新增4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学科获批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设计学学科获批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资源与环境、公共管理2个类别获批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2022年6月,哈尔滨师范大学新增6个专业入选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入选2021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2年12月,学校入选中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省高水平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美术学、外国语言文学等6个学科入选中国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省优势特色学科),世界史、数学、物理学等4个学科入选培育学科(基础学科),教育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入选培育学科(急需空白学科)。 2024年4月,学校在2023年度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1个项目获萌芽赛道最高奖项“创新潜力奖”,3个项目获高教主赛道国家级铜奖。 2024年5月,学校首次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地方合作项目地方创新子项目。 11月12日,由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与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共同组建的黑龙江省地方立法(备案审查)研究中心在黑龙江大学举行成立集中签约和授牌仪式。 12月6日下午,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哈尔滨师范大学设有25个学院,80个本科招生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哈尔滨师范大学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2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500强。在黑龙江省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项目遴选中,6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省优势特色学科);4个学科入选培育学科(基础学科),教育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入选培育学科(急需空白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哈尔滨师范大学有专任教师1700余人,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享受国家级政府特殊津贴18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龙江学者”12人,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9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9人,省文化名家暨“六个一批”人才15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 省级教学名师15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22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3月,哈尔滨师范大学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1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3个专业完成进校考查工作。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13个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哈尔滨师范大学获教学改革成果奖百余项
合作交流
●教学交流
截至2024年3月,哈尔滨师范大学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波兰、韩国、巴西、埃及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教育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联合成立了黑龙江省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美术学院”。在中国以外创办了4所孔子学院和1所独立孔子课堂,其中伦敦中医孔子学院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并成为全球首批示范孔子学院。学校被评为“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基地、《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认证中心、黑龙江省汉语国际推广教师培训中心等机构设在该校。
●学术交流
2013年3月,怀特海过程哲学研究专家、《过程与实在》的翻译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院长杨富斌教授到哈尔滨师范大学做题为《怀特海过程哲学研究》的学术讲座。
2014年8月,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光电带隙材料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五届全国掺杂纳米材料发光性质学术会议(NMLP-2014)”在该校科学会堂召开。
2021年12月,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学院客座教授、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亚历山大•布兹加林教授线上作题为“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思潮——后苏联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国际学术讲座。
2023年12月,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举办“2023中俄藻类学研究论坛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哈尔滨师范大学有光电带隙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乌伊岭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国家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高端智库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8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哈尔滨师范大学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670余项,其中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创新重点支持项目2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6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项目8项,中共中央宣传部项目6项。 学校教师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40余项。学校在中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220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被SCI、SSCI、EI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13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80余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百余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1年。截至2024年3月,学校图书馆有馆舍两座,馆舍面积3.2万平方米, 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1200余万册, 纸质文献资源累计389万册,订购中外文网络数据库50个,镜像数据库8个,电子图书266万册,电子期刊4万种、78万册,学位论文609万册,多媒体资源41万小时。2009年,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20年11月,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选结果公布后,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共有11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