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商业大学(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简称“哈商大,HUC”,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管部门为黑龙江省教育厅, 为新中国第一所多科性商业大学,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之一。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是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国留学培训基地、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基地、商务部“援外高级学历学位教育专项计划”项目合作院校、商务部对外援助培训项目承办单位 、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 ,为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成员。
哈尔滨商业大学始建于1952年,学校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2006年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院校,2013年成为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成员,2014年被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2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2018和2022年连续进入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占地总面积114.43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74.67万平方米;设有23个教学单位,开设本科专业68个;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有教职员工1528人,其中专任教师1134人;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3342人,硕士研究生2597人,博士研究生211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黑龙江商学院
1952年,经教育部、东北人民政府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商定,哈尔滨商业中学建立。 1953年,东北人民政府贸易部决定,在哈尔滨商业中学的基础上创办哈尔滨商业学校。 1955年5月1日,商业部将哈尔滨商业学校改建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商业学校。 1956年3月28日,商业部决定将黑龙江省哈尔滨商业学校改为黑龙江省哈尔滨百货及文化用品商品专门技术学校。 1957年5月14日,黑龙江省商业厅决定,将校名改为哈尔滨工业商品学校。 1958年9月11日,经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黑龙江商学院正式成立,黑龙江省服务技工学校并入黑龙江商学院。 1959年,学校研制出中国第一台601型饺子机, 50年代末,学校利用小球藻解决了替代食物对人体健康危害问题
1970年,黑龙江商学院撤销。 1972年,黑龙江商学院复校并改建为黑龙江省商业学校。
1973年3月13日,上级批准建立黑龙江省会计学校。1976年,黑龙江省商业学校升格为黑龙江商学院。
1982年,开始招收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1996年,学校建成了中国高校第一所金融货币博物馆。 2000年2月,经黑龙江省教委批准,黑龙江财经学院与黑龙江商学院(现哈尔滨商业大学)合作成立黑龙江省第一所公有民办试点高校--黑龙江商学院哈尔滨商务学院,是黑龙江商学院的二级学院。
黑龙江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
1956年4月,黑龙江省财政干部学校成立。 1960年,学校首创中国三大会计记账法之一“财产收付复式记账法”。
1972年5月,黑龙江省财政干部学校恢复。1973年3月13日,上级批准建立黑龙江省会计学校。1978年3月8日,上级批准将黑龙江省会计学校改名为黑龙江省财政学校。1981年,黑龙江省财政学校升格为黑龙江财政专科学校。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黑龙江财政专科学校更名为黑龙江财政高等专科学校。
合并组建
2000年10月24日,教育部批准黑龙江商学院与黑龙江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哈尔滨商业大学,同时撤销原两校的建制。 2001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哈尔滨商业大学设立药物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2010年,学校获得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2012年,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院校。 9月,学校获得全国商科院校首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3年,学校成为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成员。 12月,学校与浙江工商大学签署本科生互派交流、学分互认协议。2018年2月,学校入选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 2020年,学校被评为黑龙江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 2023年11月,学校参与组成的黑龙江省首家数字保险产教融合共同体正式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有23个教学单位,开设本科专业68个,学科专业涵盖经、管、工、法、文、理、医学、艺术等八大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有教职员工1528人,其中专任教师1134人,正高级职称280人(其中教授248人)、副高级职称534人(其中副教授439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分别为792人、559人;研究生导师58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5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7人,省(部)级优秀专家11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后备带头人41人,省级教学名师18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 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拥有4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和1个省级重点学科群,3个中国国内一流学科和1个数字经济培育(急需空白)学科,1个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创新支持建设学科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12月,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9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规划教材28部、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拥有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1个、省级对俄经贸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重点专业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集群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精品(一流)课程60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优秀教材9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教研室1个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2022至2023年度,学校共申报校级教学成果奖29项,经校外专家评审,共评出校一等奖8项,二等奖16项,择优推荐8项参评省级教学成果奖。经教育厅评审,获得黑龙江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黑龙江省财政厅项目评审专家推荐6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20人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先后与俄罗斯、韩国、哈萨克斯坦、荷兰、美国、日本、挪威、英国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110所院校建立了教育合作及学术交流关系。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学校是中外财经教育联盟成员、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成员、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成员、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基地、五国十三校“东北亚论坛”发起单位。学校多次举办“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冰雪体育经济论坛”、“中俄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白俄罗斯学术论坛”、中国—乌克兰科技学术和创新论坛等中外交流活动。学校是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国留学培训基地,商务部“援外高级学历学位教育专项计划”项目合作院校,商务部对外援助培训项目承办单位,来华留学黑龙江省政府奖学金委托院校,已培训亚洲、非洲、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南太平洋地区和独联体共102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和学校教师2000余名。近十年来,学校已培养了来自俄罗斯、法国、韩国、荷兰、日本等50多个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3000余名,向俄罗斯、法国、韩国、美国、挪威、日本、英国等国家派出数千名中国留学生。
校地合作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与网易新闻共建“网易新闻学院”、与浪潮集团共建“浪潮会计学院”、与俄速通集团共建“数字财经产业学院”、与乐泰药业集团共建“乐泰制药产业学院”、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师资研修院”、与台达集团共建“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技能专项班”。
”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拥有抗肿瘤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教育部抗肿瘤药物天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标准样品定值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2个、拥有黑龙江省首批重点培育智库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社会科学研究中心1个、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中小企业研究中心1个、省级学术交流基地3个、省社会组织和社会建设培训基地1个、技术创新中心1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近5年,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教育部项目等纵向项目1000余项,各类横向项目30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500余件,授权180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出版著作300余部,发表论文3000余篇。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数据,“十三五”期间,学校获科研总经费9761.54万元,获省级科研奖励84项,厅局级科研奖励60项。申请各类专利427项,授权发明专利56项,发表学术论文5266篇,出版著作230部。承担各类各级科研课题1352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课题818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3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科研课题154项,合作经费1381万元。牵头获批黑龙江省“百千万”工程科技重大专项、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4项,总研究经费2774万元,中央支持地方人才项目4项,研究经费500万元,首次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2020年,学校27项科研成果获“黑龙江省第十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2项、佳作奖10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2个,拥有纸质图书257.30万册,生均纸质图书85.95册;拥有电子期刊107.47万册,学位论文541.72万册,音视频200335.09小时。2022年图书流通量达到2.59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8462.18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498.31万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