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安徽理工大学

  • 区域:安徽淮南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安徽省淮南市山南新区泰丰大街168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4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安徽理工大学(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安理大(AUST)”,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学校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安徽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的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学校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所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99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安徽理工大学创建于1945年,与合肥工业大学同根同源,为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1955年学校由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合肥矿业学院,1956年迁至合肥,两年后正式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1971年,与煤有关的学科专业、部分基础课教师等整建制迁至淮南。1997年,更名为淮南工业学院,次年,由煤炭工业部划转安徽省。2002年学校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2022年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并入。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设有研究生院、23个学院(部)和一个直属附属医院;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9个本科招生专业。全校教职工45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3000余人。学校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课程1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 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

安徽理工大学创建于1945年的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国民政府教育厅在省立第七中等职业学校和省立蚌埠初级工业职业学校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时任校长为杨诚成。1946年9月,安徽省国民政府教育厅将安徽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更名为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并于当月29号启用新印,时任校长为毕仲翰。1947年6月3日,学校校址由蚌埠迁淮南洞山;8月,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在淮南洞山正式成立。1949年1月,淮南解放,2月2日,淮南煤矿特区政府接管了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

  • 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1950-1955)

1950年1月,改名为淮南工业专门学校,归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领导。学校在原有土木、机械、电机三科的基础上增设了采矿科;10月,学校改名为淮南工业专科学校;11月28日,学校改名为淮南煤业专科学校,由煤矿管理总局和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双重领导。

1951年3月13日,学校更名为中国煤矿工业专科学校,专门培养煤矿工业所需干部;4月17日,学校再次更名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6月18日启用新印。

  • 合肥矿业学院(1955-1957)

1955年3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改建为合肥矿业学院,且在暑假之后各专业全部招收4年制本科新生,停招专科学生。1954年10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决定改为华东矿业学院并迁往合肥建校。195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指示,将“华东矿业学院建校委员会”改称为“合肥矿业学院建校委员会”,且在一个月后高等教育部和燃料工业部同意在合肥新址建校。1955年,国务院于3月9日批准同意学校改为“合肥矿业学院”,迁合肥建校,最终发展规模为在校学生6000人。1955年5月14日,合肥矿业学院在淮南洞山正式挂牌。

  • 合肥工业大学(1958-1971)

1958年,合肥工业大学正式挂牌成立。1960年,合肥工业大学(土木系部分)、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合并升格为安徽建筑工程学院(现安徽建筑大学)。10月22日,合肥工业大学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成为全国32所重点工科院校之一。1971年,与煤有关的学科专业、部分基础课教师等整建制迁至淮南,成立淮南煤炭学院。

  • 淮南煤炭学院(1971-1981)

1971年,合肥工业大学采矿系和地质系的煤田地质专业整建制迁回淮南,并以此为基础与淮南煤矿学校合并组建淮南煤炭学院。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 淮南矿业学院(1981-1997)

1981年,学校更名为淮南矿业学院,同年,安徽理工大学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的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并入淮南矿业学院。

  • 淮南工业学院(1997-2002)

1997年,学校更名为淮南工业学院。次年,由煤炭工业部划转安徽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淮南化学工程学校并入淮南工业学院。

-蓬勃发展-

2002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同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7年,安徽理工大学数理系更名为理学院。2014年6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省部共建安徽理工大学。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同年,科技部、安徽人民政府联合下发通知,正式批准安徽理工大学建设省部共建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9年4月,安徽理工大学与淮南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协议。5月,安徽理工大学与芜湖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双方共同构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体系,市校双方共建一所芜湖市属医院。

2020年4月,安徽理工大学与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增设芜湖市一院为安理工的附属医院;4月24日,学校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共建安徽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合肥)协议、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2020年10月22日,安徽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合肥)正式签约落户庐阳,在合肥庐阳揭牌成立。12月26日,学校加入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2021年4月,安徽理工大学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安徽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合肥)。12月16日,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在山南新区双创中心A座北广场举行开园仪式。

2022年,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并入安徽理工大学,成为安徽理工大学合肥校区2022年4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增为安徽省卫健委直属三甲医院。6月,学校的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科研团队获评2022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群体”称号同月14日,学校举行煤矿智能化科教融合交流座谈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省内四大煤矿集团在会上强调将推动成立安徽省智能矿山联盟,共建“安徽理工大学-华为智能矿山研发中心”。

2024年5月23日,安徽理工大学基础物理研究中心揭牌。7月6日,安徽理工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7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数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设有研究生院、23个学院(部),开设69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工、理、医、管、文、经、法、艺等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9个本科招生专业。拥有1个安徽省I类高峰学科,5个III类高峰学科,3个高峰培育学科。在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取得省属高校最高等级,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实现省属高校A类学科零的突破。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和地球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安徽理工大学有教职工45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0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4人,省部级人才80余人,400余名高水平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授。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通过教育部认证专业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课程12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

-合作交流-

  • 国内合作

截至2024年6月,安徽理工大学已与地方政府、国有大企、知名高校等150余个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先后成立环境友好材料与职业健康研究院(芜湖)、能源革命工程技术研究院(晋城)、高等研究院(合肥)等。积极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牵头能源研究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研究中心、深地研究中心建设,共建大健康研究院职业医学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参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环境研究院建设。

  • 国际合作

截至2024年6月,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波兰、日本、俄罗斯、乌克兰、巴基斯坦、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6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有来自29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安徽理工大学拥有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矿山智能技术与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及省部级研究创新平台49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6月,“十三五”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3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基地与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3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2.2亿元;获教育部、安徽省及国家行业协会等科技成果奖励150项,其中省部一等奖3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项、中国专利奖1项、安徽省专利金奖1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1400余件。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末,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为193.6万册;电子期刊121.94万册,电子图书191.11万册,学位论文1293.78万份,音视频资料21.79万小时,自建特色数据库4种。

安徽理工大学图书馆拥有安徽高校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煤炭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文献检索平台、EDS学术资源发现系统、中国国家标准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中文数字资源。此外,图书馆还拥有安徽高校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煤炭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文献检索平台、Web of Science(SCIE,2007-Present)、EI工程索引、Elsevier ScienceDirect电子期刊(2007-)、ACS(美国化学会)电子期刊、RSC(英国皇家化学会)电子期刊、ASME(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电子期刊(2000-)、ASCE(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电子期刊、IOP(英国皇家物理学会)电子期刊等外文数字资源。

  • 学术期刊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从1981年创刊至今,《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共出版29卷107期期刊,主要刊载了地质工程、环境工程、测绘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土木工程、建筑学、机械工程、测绘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制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医学以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学术论文和最新研究成果等。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9年,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理工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刊号CN 34-1217/C),双月刊。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