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淮北师大”,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举办、教育部批准的省属重点高等学校。是安徽省第十届、十一届文明单位,安徽省首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第一届安徽省文明校园、安徽省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安徽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学校于1974年建校,时为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1978年12月,定名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隶属原煤炭工业部。1998年9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增列为省级立项建设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博士后培养单位。2010年3月,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截至2024年2月,学校有相山、滨湖2个校区,占地面积24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67万余平方米。中外文纸质藏书和电子文献810余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74亿余元。现有15个学院、72个本科专业;有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安徽省“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一流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1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立项学科,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专任教师1480人,全日制本科生19700余人,研究生2040余人。
历史沿革
1897年,安徽省学“敬敷书院”移建于安庆菱湖,揭开了安徽百年育人的序幕。
1898 年,改为求是学堂。
1902年,改为安徽大学堂,后为安徽武备学堂、安徽陆军学堂、安徽法政专门学校。
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在此基础上建立。
1946年,改为国立安徽大学。
1949年10月,中共中央华东局文教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高教处决定将设在安庆的国立安徽大学和设在芜湖的安徽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安徽大学(现安徽师范大学前身),校址设在芜湖赭山。
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
1974年7月,安徽省教育局正式口头通知,同意淮北市筹办大学分校。9月12日,安徽省革委会下达革政字(1974)84号《关于开办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的批复》,同意在淮北市办安徽师范大学分校,设中文、数学、物理、化学4个系,学制三年;10月29日,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正式开学。
1978年7月21日,安徽省革委会和煤炭部分别向国务院呈报《关于拟将“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改建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的请示报告》。12月28日,教育部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增设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学校由部、省双重领导,以部为主。
1979年5月31日,煤炭工业部批准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基本建设计划任务书,学校规模为2000人,先设中文、数学、物理、化学4个系。
1998年9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
2009年增列为省级立项建设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博士后培养单位。
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
2015年,学校进入自然指数(NI)中国大学百强榜。
2017年,淮北师范大学再次进入自然指数(NI)中国大学百强榜,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92名、师范院校第16名。同年,淮北师范大学新增4个本科专业,并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
2018年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同年,新增4个一级学科学位硕士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2020年,学校获批6项省级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22年,学校新增11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4年6月,淮北师范大学北京校友联谊会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2月,学校现有15个学院、72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2月,学校有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1个安徽省“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一流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1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立项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480人,其中有博士740余人、硕士66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63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9人,省模范教师1人,省先进工作者1人,省劳动模范1人,省三八红旗手2人,省教学名师43人,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7人,省级教坛新秀48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13人,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8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2月,学校拥有1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重点基地,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教育部示范性项目(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10个师范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
拥有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一流(品牌)专业;13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9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13个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16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50余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98门省级线上线下等形式精品开放课程。
近5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13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0余项,其中省级特等奖6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2月,学校与地方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培育了一批融实习教学与就业实训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基地。
学校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59所高校(机构)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成立了“淮北师范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和“中国—老挝文化交流研究中心”。自2016年起,接收日本合作高校学生短期留学;2019年,正式启动外国留学生(学历生)招生培养工作。并派出师生参与国(境)外合作高校访学研修、学术交流和学习。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2月,学校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分中心,2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省级高校智库。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2月,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5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4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余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9月,淮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31.85万册,拥有电子期刊256.40万册,学位论文1248.76万册,音视频146097.0小时。2023年订购SCI、ScienceDirect、JSTOR、中国知网、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读秀知识库等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30余个,内容涵盖电子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报纸、学术报告、教学视频、题库等多种资源类型。
学术期刊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9年,为双月刊。多次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获得过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安徽省优秀学报一等奖和二等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