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Anhui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安医大”(AHMU),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举办,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是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安徽省办学历史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前身是1926年创建于上海的私立东南医科大学。1930年改称东南医学院。1949年底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内迁安徽怀远,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1951年由私立改为公立。1952年迁至安徽合肥,更名为安徽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
截至2024年3月,有梅山路、翡翠路、东校区、新医科中心(在建)4个校区。设有20个直属教学机构、5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共建附属医院,48个本科专业;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有在职教职医护员工(含直属附院)1.62万人,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2.68万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安徽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26年5月由郭琦元、汤蠡舟等在原亚东医大的校址上(上海市沪军营)创办的私立东南医科大学。1928年春,杭州广济、苏州医大和广州中法3所医学院先后改组或停办,大批失学学生流入东南医大。1931年,学校改称东南医学院,院本部迁至上海真如,原校址改作附属医院。1937年,日军入侵,校舍尽毁,院长郭琦元因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署负责人随军南下,学校濒于解体。后在众人推荐下,眼科专家张锡祺教授出任院长,聘请病理学专家叶曙任教务长,他们筹集资金,重建校舍,使学校得以续办。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至上海南市制造局路。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东南医学院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出的“面向农村、面向内地”的号召,于当年12月迁安徽省怀远县西门岗,以原淮西中学、培德女子学校、民望医院、民康医院及省立中学等处房舍为校址,占地300亩,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
1951年6月22日,华东卫生部批准将该校由私立改为国立,委托皖北行署正式接管,学校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
安徽医学院
1952年,学校从怀远迁到合肥市,10月改名安徽医学院。
1968年,学校迁到凤台县农村,停止招生4年。1970年春,学校迁回合肥。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决定,蚌埠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芜湖医专撤并到安徽医学院,称“安徽医学院总校”,下设蚌埠、芜湖两分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
1973年,安徽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取消“安徽医学院总校”建制,恢复蚌埠医学院,筹建皖南医学院。1975年,学校新建卫生系,设卫生专业。1976年,安徽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恢复安徽中医学院,中医、药学两个系连同第二附院划给中医学院,安医只保留医疗、卫生两个系,1所附院。
1978年,安徽医学院定为省属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蓬勃发展-
1985年1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安徽医学院改名为安徽医科大学。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药理学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7年,设置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1998年,经安徽省教委批准,学校获准接受外国留学生。
2002年,增设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硕连读)。2004年,被批准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基础实验室项目”学校。2007年,皮肤病与性病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第二附属医院开业盛典隆重举行。2009年,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
2012年11月,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13年5月,入选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201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关于共建安徽医科大学的意见》印发,学校正式迈入“省部委共建”高校行列。
2019年,获批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同年7月,安医大一附院生殖医学团队牵头的配子及生殖道异常研究实验室获批安徽省首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12月,发起成立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
2021年,安徽医科大学(黄梅戏)入选2022—2024年度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名单。同年10月,与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签约合作共建“安徽省药品监管科学研究中心”。同年,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在学校揭牌。
2022年,入选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名单 。同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新医科中心(新校区)项目获批向社会公布。
2024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马鞍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揭牌 。同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揭牌。10月,安徽医科大学新医科中心(新校区)顺利启用。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共有20个直属教学机构,开设48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法学等5个专业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5个学科获批安徽省高等学校高峰学科,3个学科获批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立项建设,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拥有在职教职医护员工(含直属附院)1.62万人,其中校本部教职工1907人;有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先后获批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学校急救教育省域培训基地和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学校先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和审核性评估,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临床药学、护理学、药学等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学校建有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拥有临床学院达50余所,实践教学基地90余所,分布于安徽省各地市及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新疆等省(市、自治区)。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同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瑞典、南非、加纳、埃塞俄比亚、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以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43所机构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与合作办学,双方互派专家学者、互派学生、相互交流信息资料、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
安徽医科大学与阿肯色州立大学合作举办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2021年获教育部批准,招生规模50人/届,健康服务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于2021年开始招生。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建有省部级科技平台61个,其中安徽省实验室1个,部委级科技平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基础研究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科技部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其他省级科技平台52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4年突破百项,2020年以来累计获得资助2.72亿元,其中2022年我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实现零的突破;2023年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3项,获批资助直接经费6991万元,立项数和资助经费总额均取得历史新高;承担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4项。连续7年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0、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2年度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2022年在《细胞》《自然》《科学》刊发高水平学术成果4篇。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学校设有人体科学馆、博物馆-中医珍品馆、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是全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安徽省级中心馆,为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医学分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图书馆有合肥梅山路校区总馆、翡翠路南校区分馆、新站区东校区分馆三处馆舍,总面积为27000平方米左右。截至2023年11月,学校馆藏馆藏纸质书刊150万余册,电子图书490余万册、电子期刊340余万册、学位论文414余万册、音视频时长17万小时,电子资源年访问量达8600万次。
学校的人体科学馆面积约1100平方米,内部分上下两层,包含序厅、生命之源、生命之本、生命之容、生命之奋、生命之托、生命之索、生命之光、VR体验、生命之彩、生命之悟、生命之后、未来展望等13个展区。
学校的博物馆-中医珍品馆主要收藏中医珍品馆馆藏珍贵中药标本及部分工艺制品。
学术刊物
截至2024年3月,学校编辑出版的具有CN刊号的医学学术期刊有《安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等12种,其中CSCD核心期刊3种,北大核心期刊4种。《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是安徽医科大学主办的医学综合类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医学科研、医疗成果和进展的学术性期刊。2021-2023年被“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收录(Q3区),2018-2022年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优秀科技期刊,2023年省“十佳科技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4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