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简称“柳州城职院”,是柳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单位、广西新一轮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单位 。是由柳州市教育局管理的正处级公益二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于2006年2月设立,前身为柳州师范学校(创办于1940年)。2007年5月,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于1979年2月)、柳州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82年)和柳州市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83年)整体并入学院。
据2025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学校占地1003亩;设有11个教学单位,开设45个高职专业;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万人,成人教育超3000人,国际学生200余人。学校共组建专业教学团队20余个,具有高级以上职称教师225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44人,获自治区认定的“双师型”教师386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柳州师范学校
民国29年(1940年),广西柳庆师范学校创建,校址三江县丹州.
民国31年(1942年),迁址宜山。
民国33年(1944年)11月,迁址都安。
民国34年(1945年),迁址隆山。
民国35年(1946年),迁址柳州中山东路。
1950年,并入柳江中学,为师范部。
1951年冬,从柳江中学迁出,为柳州市师范学校。
1961年秋,迁至鹧鸪江。
“文化大革命”初期,改为普通高中。
1973年,复办师范。
1981年秋,恢复中师建制。
1993年,被确定为全区示范性学校。
1998年,被确定为自治区科技示范性学校。
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1979年2月,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柳州市辅导站成立。
1984年10月,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柳州市分校成立。
1993年7月,更名为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柳州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
1982年,柳州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成立。
柳州市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1983年,柳州市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成立。
整合发展
2006年,以柳州师范学校为基础升格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2007年,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柳州市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柳州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整体并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2014年,整体搬入官塘职教园新校区。
2018年8月,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2022年8月,入选为全国“鲁班工坊”有条件运营项目之一。
2024年3月11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与康养学院揭牌成立。
2025年3月,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韩国永进专门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据2025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学校设有11个教学单位,开设45个高职专业。
师资力量
据2025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学校共组建专业教学团队20余个,具有高级以上职称教师225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44人,获自治区认定的“双师型”教师386人。现有全国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培养对象1人、广西优秀教师2人、广西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广西高等学校卓越学者1人、广西思想政治教育骨干教师1人、广西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2人、广西高水平创新团队1人,特聘国家级技能、技艺大师2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25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学校有2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水平专业群,建成1个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5个自治区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1个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基地;建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似玉大师工作室,建成教学、双创、技艺传承、非遗推广立体化自治区级育人平台12个。
教学成果
2020年,学校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合作交流
据2025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学校形成以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三国为主,辐射东南亚、中亚以及意大利、匈牙利、德国等30多国的国际教育格局;有来自印度尼西亚、老挝、俄罗斯、巴基斯坦、美国、英国等20余个国家的国际学生1200余名;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汽等大型企业深度合作;2023年,学校“中国-印度尼西亚新能源汽车现代工匠学院”入选广西首批“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并于2024年在上汽通用五菱印尼汽车有限公司挂牌;2024年,我校“中国-老挝境外办学项目”被认定为“老挝鲁班工坊”。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个、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1个,1个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
2019年度,学校立项民族文化相关课题共30项,发表民族文化相关论文35篇,获专利13项,其中外观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2020年度,学校传统村落研究与保护团队完成了3项区级课题研究,新申报5项市厅级以上科研课题,承担了4项当地政府部门委托的横向项目,发表论文17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种、软件著作权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