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广西科技大学

  • 区域:广西柳州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城中区文昌路2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4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广西科技大学(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缩写为GXUST)简称“广西科大”,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是直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的普通高等学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

1951年7月11日,“广西省第四医士学校”创办,次年更名广西柳州医士学校。1958年,广西工学院始建。1982年6月,广西轻工学院、广西机械学院、广西石油化工学院合并重建广西工学院,1985年从南宁迁至柳州办学。2003年,广西柳州医士学校更名为“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同时将原柳州地区人民医院、柳州地区卫生学校归属学校管理。2013年4月18日,广西工学院和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广西科技大学。 同年经自治区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2023年获批第九批广西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截至2024年2月,学校有文昌(原东环)、柳石、柳东3个校区,2个临床医学院,占地面积近2800亩,校舍总面积88万多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2.35万元;设有16个二级学院、1个学部、2个直属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开设69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有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职工近1900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4万多人,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6个;学校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学科、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

历史沿革

历史溯源

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51年7月11日创办时,称“广西省第四医士学校”。1952年更名为“广西柳州医士学校”

953—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期间,广西省第五医士学校(梧州)、第九医士学校(玉林)、第十医士学校(宜山)和桂林医士学校先后并入学校,期间学校校址从马鞍山西簏迁至柳州市东台路。1958年,学校升格为专科学校,名为“柳州医学专科学校”。1962年,学校更名为“广西柳州卫生学校”。1970年,学校与柳州地区农校、柳州地区师范学校各抽取部分人员和财产合为一体,成立“柳州地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1971年底,柳州地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解散,学校恢复名为“广西柳州卫生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同时将原柳州地区人民医院、柳州地区卫生学校归属学校管理。

广西工学院

1958年6月,原广西工学院在南宁筹建。1960年11月,广西化工学院、广西水利电力学院、广西邮电专科学校、广西化工学校、广西工业干校5个院校合并定名为广西工学院。

1961年8月学校本科停止招生,1962年7月,因教育部在全国范围进行大中专院校撤并调整,广西工学院停办。1982年6月,广西轻工学院、广西机械学院、广西石油化工学院合并重建广西工学院。1984年,广西工学院并入广西大学,保留广西工学院的牌子。当时,柳州市作为中国西南工业重镇和广西工业中心还没有一所高等学校。为此,时任柳州市市长石琪高等领导提出了把广西工学院搬到柳州来的思路。在柳州市政府的请求下,1985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广西工学院移到柳州市办学,并在广西大学柳州分校和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柳州走读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设机电工程、轻纺工程、建筑工程3个系。1989年8月,广西工学院上划自治区管理。

2006年2月,广西工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合并建校

广西科技大学

2011年12月28日,广西工学院和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联合申办广西科技大学接受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实地考察。 

2012年3月,广西工学院与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筹建广西科技大学。2013年3月,学校获批自治区新增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同年4月,教育部下文批准建立广西科技大学。2015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2年9月,发起成立国际糖业产教融合联盟。 同年4月完成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和试点工作,2023年获批为第九批广西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1月29日,广西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哈泽洋学生向学校捐赠了20万元。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2月,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1个学部,开设69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学校以工为主,专业涵盖工、管、理、医、经、文、法、艺术、教育等九大学科门类。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2月,学校设有2个直属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2月,学校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学科,2个广西一流学科(B类),9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2月,学校现有教职工近190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近50%,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八桂学者、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八桂青年拔尖人才、广西高校卓越学者、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20余人。2017年重点实施“3331高层次人才计划”以来,新增博士近300人,近100人入选“3331高层次人才计划”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2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1个专业通过国际实质等效认证,1个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认证,12个专业列入广西本科第一批次招生;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点建设项目3个,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9个,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6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广西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1门。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2月,2017年来,学校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46项,其中一等奖14项;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800多项,其中,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4项;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获得国家级铜奖4项;参加2018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2020年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均获得亚军;在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中累计获金牌51枚;参加广西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获普通本科组团体总分第三名,女子足球队获普通本科组亚军。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2月,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日益提升。学校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实施国际化评价试点高校”和“中国—东盟教育开放合作试验区来桂留学基地培育学校”,荣获“广西高校来华留学教育进步最快单位”和“汉语水平考试(HSK)网考优秀考点”荣誉称号。目前,与俄罗斯、德国、意大利、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18个国家的50多所大学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合作,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近400人。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合作举办本科“4+0”项目2个,项目在校生800多人。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2月,学校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20个,厅级重点科研平台11个,柳州市重点科研平台31个,其中广西特色新型智库2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2月,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800多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近40项。其中,获国家级科研项目140多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奖15项、广西社科优秀成果奖17项,其中,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广西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专利授权近1700件,其中发明专利554件,授权专利数居全区高校前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验收;学校技术转移中心获评自治区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5月,广西科技大学图书馆由文昌校区图书馆、柳石校区图书馆和柳东校区图书馆组成,是桂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图书馆。文昌校区、柳石校区及柳东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分别为21897平方米、12826平方米、1727平方米,并建成箭盘校区的图书馆流通阅览服务点。图书馆设置了采编部、流通阅览部、技术服务部、参考咨询部、推广服务部和办公室、信息素养教育教研室等“五部二室”。 

截至2022年12月,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达1126.0629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83.695万册,电子资源842.3679万册,建设有CNKI、经纶、读秀、Springer、Elsevier、PQDT等中外文数据库52个;自建了学校硕士学位论文及随书光盘数据库,基本覆盖了学校的所有学科和研究领域。 

图书馆一线藏书为利用率较高的最近10年出版的图书,在文昌校区馆东面6个书库。在文昌、柳石和箭盘还设有24小时自助借还服务站。二线藏书为10年前出版的图书,在文昌校区馆一楼的2个密集书库。三线藏书为1995年前图书,在文昌校区馆外存贮书库。除学校图书馆拥有的文献资源外,学校还通过与中国其他图书信息机构的协作开展原文传递服务及开放获取(OA)资源,从而进行信息资源共享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