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华南理工(SCUT)”,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学校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主管部门是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 。位列国家“双一流” ,“211工程”,“985工程” ,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101计划 ,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为建筑老八校、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成员 ,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高校 。
华南理工大学原名华南工学院,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几经调整,于1938年并入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后与1944年复办的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一并调整至华南工学院。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是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8年1月,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 。
学校分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国际校区三个校区;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占地学校占地面积388.05万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47亿元;截至2024年8月,学校有39个学院,3个附属医院。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90个专业,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9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0个。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7557人,研究生23767人
历史沿革
清末至民国时期
华南理工大学由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组建而成。中山大学工学院源于1931年成立的国立中山大学理工学院,1934年8月建立,1950年9月随中山大学整体迁入广州石牌现华南理工大学校址办学。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由1930年成立的广东国民大学工学院和1940年成立的广州大学理工学院合并而成。
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岭南大学工学院。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简称“工专”)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史称“甲工”),最早可追溯至1910年清政府创办的教育机构——广东工艺局,“工专”几经变迁,历经勷勤工学院(1933年)、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1934年)、并入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1938年),于1943年夏复建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直至1950年,学校改称广东工业专科学校。
新中国时期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筹建华南工学院。 次年,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正式组建,由当时的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岭南大学工程方面的系科、广东工业专科学校4院校为基础,会同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武汉交通学院(后并入武汉大学)、武昌中华大学(现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等六个院校中与工科相关的专业组建而成,汇集了当时中南地区最为优秀的工科院系,奠定了华南理工大学深厚的工学基础。
1952、1953年,华南工学院的水利学科、专业、师生和设备调入组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合并到武汉大学)。1953年,华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相关专业调至武汉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同年,华南工学院铁道专业调至长沙组建长沙铁道学院(2000年合并组建中南大学)。
1953年,华南工学院无机物工学专业调至华东化工学院。1954年,水利系(科)调至武汉参与组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1955年5月,由当时的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交通大学三所院校的电讯工程专业合并在四川成都组建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同年,华南工学院测绘专业的师资、设备调往武汉组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1958年,中国著名电子学专家冯秉铨教授、徐秉铮教授及部分师生,恢复建立华南工学院电讯工程系(无线电系)。 同年,华南工学院分割成华南工学院和华南化工学院。 1960年10月22日,华南工学院被中共中央确定为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1962年,华南工学院和华南化工学院合并为华南工学院。
学校于1970年被拆分成华南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1978年2月,学校(当时为华南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均位列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同年,华南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工学院
改革开放后
1981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 1988年,华南工学院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1993年,实施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在全国高校开部省共建之先河。
1995年,学校首批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1999年底,学校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教学优秀学校”。同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0年,经批准成立研究生院;2001年,实行新一轮部省重点共建,学校进入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985工程”)行列, 首批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 2005年,教育部、广东省政府决定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共建华南理工大学。 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价,经教育部批准,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17所首批试点高校之一。
2010年,教育部、广东省决定继续重点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全力推进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进程。2011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与兰卡斯特大学合办的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孔子学院揭牌成立。2013年4月,华南理工大学和国家汉办、美国爱达荷大学合作建立的爱达荷大学孔子学院揭牌成立。2014年9月,在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的联合推动下,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2017年1月,华南理工大学与天河区合作共建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天河医院(天河区第二人民医院)。 2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挂牌“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成为学校第一家直属附属医院。 3月15日,教育部、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方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协议在北京签署。该校区按照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学校四方共建的新模式,采用“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新机制,实现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强强合作,共建6个学院。 5月,华南理工大学和奥迪汽车公司、因戈尔施塔特市政府、因戈尔施塔特工业技术大学合作共建的德国奥迪因戈尔施塔特孔子学院揭牌成立,学校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6月,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入选2017年中国最佳医学院校综合排行榜第45名。6月21日,学校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6月28日,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揭牌仪式在省医(华南理工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举行,由此华南理工大学成立的第二家直属附属医院。 9月,华南理工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月6日,学校入选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8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华南理工大学位列其中。 同年11月,入选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中的“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和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2020年4月,华南理工大学入选高校类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10强。10月16日,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20日,加入“城乡规划扶贫联盟”以及成为广东省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管理研究联盟理事单位。2021年5月,入选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 2022年2月14日,华南理工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3月,教育部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华南理工大学新增了智能车辆工程、智能建造、马克思主义理论3个本科专业。 7月27日,珀金埃尔默与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共建的转化医学卓越中心正式揭牌。8月21日,联合发起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校企融合专业委员会。
2023年1月12日,共同发起成立的卓越大学智库联盟成立大会召开。2月9日上午,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 6月,华南理工大学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珠海市妇幼保健院(珠海市妇女儿童医院)将挂牌“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珠海妇儿医院”。8月14日,华南理工大学与宿迁市人民政府校地合作启动仪式在江苏省宿迁市高新区举行。同年9月,学校入选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名单。同年11月14日,华南理工大学对外公布,将于2023年11月17日校庆日起,面向社会开放预约参观。同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等牵头的粤港澳大湾区网络空间安全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海南海口正式成立。同年11月20日,华南理工大学举行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仪式和理事单位授牌仪式。同年12月7日上午,华南理工大学方瑞创新药物研究院揭牌成立。 同年12月9日,华南理工大学等共同发起成立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新商科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同年12月底,华南理工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网络生态治理研究中心揭牌。
2024年11月,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与科大讯飞华南有限公司携手共建的“AI赋能外语学习研究中心”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正式揭牌。
2025年1月,拟入选新一批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名单。 3月18日,华南理工大学-太力集团先进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39个学院, 共有90个专业, 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医学等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华南理工大学建有3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国家级“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25个。 高分子科学和食品科学与技术2个学科在US News 2023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居全球第一,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物理学、经济学、商学、临床医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药理学与毒理学、数学、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等1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跻身全球排名前1‰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华南理工大学有教职工4511人,专任教师2606人,研究生导师2382人。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院士4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0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9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特色专业33个、省重点专业11个;国家课程思政示范项目3个 、国家一流本科课程61门。学校建设有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1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2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2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项目10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基地2个 ,国家双创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8月,华南理工大学获得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其中,2014年有4项入选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18年有8项入选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22年有11项入选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先后与国外200多所著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是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33%毕业生前往海外知名大学深造;有20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每年800+海外学者来到华园进行讲座、授课和科研,每年100+学分课程由国际学者合授。华南理工大学是中欧工程教育联盟(SEEEP)、中俄工科大学联盟(ASRTU)、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ACNET-EngTech)、中英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UCEER)等国际高校联盟成员。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由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方签约共建,校区采用“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方式,与牛津大学、密歇根大学等不少于20所世界一流高校联合。
学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100],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102],为建筑老八校、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 、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成员。
2019年3月,教育部批准华南理工大学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合作举办建筑学专业(城市设计方向)硕士教育项目。 2023年4月,与徐福记共同成立了健康零食联合研究中心。这是国内首个由校企合作成立的健康零食联合研究中心。 同年10月,发起成立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联盟。 同年12月,牵头成立全国制冷与空调技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8月,学校有3个附属医院。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华南理工大学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高端智库、1个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1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8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学校有省部级科研平台共242个,其中,1个教育部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教育部基础研究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3个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26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25个其他省部级自然科学科研平台、58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机构。
研究成果
截至2019年10月,华南理工大学上榜深度学习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公司机构,排名第7。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3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0.2万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6603个。学校图书馆共有纸质图书390.63万册,电子图书575.76万册,电子期刊177.54万册,学位论文1430.57万册,音视频247329小时。2023年图书流通量达到16.82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345.32万次(2022年366.59万次),电子资源下载量2580.31万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