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广州新华学院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广州新华学院(Guangzhou Xinhua University),简称“广州新华”(GZXH),位于广东省。 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是一所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医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多科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广州新华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2005年5月的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山大学与广东东宝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试办。2007年5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在东莞市麻涌镇选址办学,形成“1校2区”的新格局。2014年10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新华逸仙班”正式开班。2018年,该学院获批为广州市知识产权试点学校。至2021年2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本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并更名为广州新华学院。次年12月,广州新华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2023年,学校位居“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民办高校综合类全国第12名。 同年6月,广州新华学院与广州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联合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截至2024年4月,广州新华学院设有广州、东莞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85亩,建有医药、经管、理工、文法和艺术设计五大实验实训平台,共有实验室208间。此外,学校还建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24个二级教学单位,共60个本科专业,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学校有专任教师1125人(截至2023年12月),在校学生2.5万余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广州新华学院的前身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2005年5月,教育部函复广东省教育厅,同意中山大学依据教育部教发〔2003〕8号文的精神,与广东东宝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试办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院校代码为13902。 2005年9月,学院迎来首批学生,2005级724名学生顺利报到注册。次年11月,中山大学工会批复同意成立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工会。 

2007年5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东莞市人民政府同意,在东莞市麻涌镇选址办学(即东莞校区),并征地1800亩。次年6月,东莞校区建设项目列入2008年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一直到2011年,东莞校区迎来首批2011级3100余名学生入驻新校园,自此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形成“1校2区”的新格局。 

2012年8月,东莞地区首座大型孙中山纪念塑像在东莞校区落成,成为学院标志性文化地标。次年5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创办新华讲坛。2014年9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首次面向全国10个省份(广东、海南、湖南、广西、福建、江西、四川、山东、吉林、辽宁)招生。同年10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新华逸仙班”正式开班。这标志着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首创的特有的“优生优培、因材施教”教改试验班正式创办。

2015年4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正式成立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校友会。同年11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举行十周年校庆典礼,并将11月20日这一天确定为校庆日。2016年11月,东莞校区西校门落成揭牌,并由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亲笔题写“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牌匾。

2017年1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召开二级学院成立大会,首批成立会计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科学学院、护理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7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被评为“5A级社会组织”。2019年6月,东莞校区体育馆建成并投入使用。2020年12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有6门课程入选“广东省2020年度一流本科课程”。

更名发展

2021年2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并更名为广州新华学院,学校标识码4144013902,同时撤销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建制。5月,广州新华学院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又经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批准,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11月,学校获批港澳台地区本科学生招生资质,并将于2022年可开始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学生。 

2022年2月,学校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供应链管理3个专业获教育部审批通过。至此,广州新华学院拥有54个本科专业。 12月,广州新华学院健管-星创视光产业学院举行签约、揭牌仪式,这是该校首个产业学院。 月,广州新华学院与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粤嵌信息技术产业学院举行签约、揭牌仪式。此外,广州新华学院还于12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 

2023年6月,广州新华学院与广州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双方将在电子信息、会计、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学位类别,联合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2024年5月13日,广州新华学院与泰国乌隆他尼皇家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未来两校将在学术研究、学生交流、联合科研等多个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共同推动两校的发展。 7月1日,广州新华学院成立信盈达自动化与机器人产业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设有24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60个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广州新华学院拥有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以及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125人、外聘教师31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专任教师311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7.64%;具有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104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3.06%,其中博士有151人,硕士有896人。 截至2023年9月30日,学校聘有首席教授和学科带头人43人,高级顾问9人,客座教授1人,兼职教授28人,兼职副教授6人,高级校外导师15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广州新华学院建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该学校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内同类院校中唯一开设的专业4个、省级一流课程26个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4月,广州新华学院的逸仙新华班因独具一格的“优生优培、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获得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合作交流

广州新华学院积极推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培养国际视野人才。截至2024年4月,该校已与13个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45所院校及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签署了64份合作协议,促成23个落地交流项目,包括本硕连读项目、本科双学位项目、短期交流项目、暑期游学项目等。合作院校包括: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密德萨斯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葡萄牙阿威罗大学、中国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美国纽约电影学院、中国(香港)珠海学院、俄罗斯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俄罗斯技术大学、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等。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广州新华学院建有医药、经管、理工、文法和艺术设计五大实验实训平台,共有实验室208间。同时,该校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合作模式,成立了多个科研机构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4月,广州新华学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600余项,项目资助经费3000余万元;学校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6000余篇,其中包含中英文高水平学术论文2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近60余部;授权知识产权350余项,完成专利转化转让10余项;2018年获批为广州市知识产权试点学校。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广州新华学院图书馆现由广州校区图书馆和东莞校区图书馆组成。截至2024年4月,馆藏总量达279.33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32.13万册。纸质馆藏种类达67万余种,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9大学科门类。 

电子资源

截至2024年4月,图书馆现有电子图书47.20万册(种),已启用ILASIII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百图非书资源管理系统;购置了中国知网数据库、MET全民英语学习资源库、超星电子图书、北京畅想之星电子书阅读数据库;自建数据库9个。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