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金融学院(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GDUF),简称广金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金融类高校,入选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历史可追溯至1950年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华南分区行银行学校,1973年复办为广东省银行学校,1980年起隶属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定名为广东银行学校、广州金融专科学校、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转制为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和管理;2004年,升格为广东金融学院。 2021年,学校成功获批为硕士授权单位,新增金融、保险、会计三个专业硕士授权点。
截至2024年3月,学院有广州校本部、肇庆校区和清远校区,总占地面积近2300亩; 共有20个教学机构,开设了53个本科专业; 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7923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384人,来华留学生196人,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生2.5万余人;专任教师1340人;有广东省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3个
历史沿革
广东省财贸干部学校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华南分区行银行学校正式创设于广州新滘区龙潭村白公祠,此为广东金融学院诞生之地。1951年3月,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银行学校。1953年3月,陆续迁往广州市新滘区七星岗办学。1954年5月,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干部学校,经数年建设,学校已初具规模,可容七、八百人同时集中学习。
1958年3月,学校迁址三元里瑶台村,与广东省财政干部学校合并,更名为广东省财政银行干部学校。原银行学校编制撤销,校址无偿移交海军部队医院,100多名教职工仅24人随校合并。1961年1月广东省财政银行干部学校与省贸易干部学校、省外贸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广东省财贸干部学校。1968年10月,文革期间学校停办。
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1973年7月,广东省银行学校于广州长堤路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内复办,并首获独立举办全日制中等学历教育资格。1979年8月,人民银行总行开始大力建设银行学校,决定将各省银校收归总行和分行双重领导,“广东省银行学校”更名为“广东银行学校”,由省属中专改为部属中专学校。1981年10月,学校陆续迁入龙洞新校址。
1980年1月,设立广东银行学校肇庆分校,开展中专教学及干部培训。1985年4月,广东银行学校历升格为高等院校,更名广州金融专科学校(附设中专部)。1987年6月,广东银行学校划出,改在肇庆独立办学。
1992年4月,学校更名为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2月,学校迎来了办学史上又一重要转变管理体制,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2001年10月,广东银行学校并入,成为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肇庆校区。
广东金融学院
2004年5月“广东金融学院”正式挂牌。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2011年10月,学校获得招收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资格。 2014年起招收外国留学生 。2016年10月,学校入选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学校。 同年,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
2018年2月,学校与清远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清远市投20亿按“交钥匙”模式建设清远校区。 同年,入选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2021年11月,学校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金融、保险、会计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2023年12月,牵头成立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新商科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并担任理事长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共有20个教学机构,开设了53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7个学科门类,有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3个,广东省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3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共有教职工2093人,其中专任教师1340人。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1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金融教育先进工作者10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部级教学团队16个等。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共有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学院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10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国家级博物馆,1个省级科普基地1个。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共有6门国家级一流课程。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先后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广东银保监局、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13个地市政府、中国农业银行、平安银行、广州银行、广发证券、广晟集团、粤财控股等政企开展战略合作,通过建设金融产教研融合创新平台、举办高端金融峰会、在全国率先推出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广东省发布区域金融运行指数等举措,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学校经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举办的中国金融论坛——广金千灯湖金融峰会,迄今已召开六届,成为国内知名的千人金融高端论坛。
学校承接中英两国政府合作项目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共建广东——诺丁汉高级金融研究院,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西澳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科技大学,韩国延世大学等世界百强名校,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等罗素大学集团名校合作,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学校与古巴哈瓦那大学合作共建了首个古巴与中国合作创建的金融学与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广东金融学院-古巴哈瓦那大学国家金融学与金融科技联合研究中心)。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建成了省级研究平台17个,创办了全省首家金融科技实验室并获批全省首个金融科技重点科研平台(金融科技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建成了全省首个金融风险监测研究系统,并服务11个地市金融监管部门。建成国内高校领先的金融科技应用开发研究平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模式与7家大型金融机构相继形成校企联合实验室集群。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学校科研成果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期刊和Routledge等权威出版机构发表或出版,CSSCI来源期刊发文数在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中位列第二。获广东省政府金融创新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一批科研奖励。多篇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论文纳入全国高PCSI、高被引论文,其中数字金融领域论文位列全国前三、前五。多份研究咨询报告获中央领导同志肯定性批示。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12月,广东金融学院图书馆面积81320.97平方米,阅览室座位6102个。馆藏纸质图书总量193.88万册,纸质期刊总量31.66万册,电子图书108.17万册,电子期刊117.8万册,图书流通量3.83万册,电子资源访问量632.87万次,中外文数据库29个。